目前多动症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老百姓对它有不少认识误区,也导致很多多动症孩子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下面就对这些常见的认识误区进行一下科普。
1、多动症就是孩子太活泼好动
多动症,全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简称ADHD),其核心症状是注意力的缺陷和多动,有的表现以多动、冲动为主,而有的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注意力缺陷对患儿的学习生活影响更大,正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容易转移,孩子才会表现的一会儿这边搞搞,一会儿那边摸摸。做事虎头蛇尾,丢三落四。
2、多动症长大了自然会好,不需要治疗
ADHD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影响儿童青少年整个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约60%~70%的患儿会有部分症状延续到成年期。随着年龄增长,多动、冲动变得不明显,但可能出现工作效率低下,短期记忆变差,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
3、多动症应该心理治疗,不需要吃药
目前认为ADH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者的大脑微结构和某些脑区功能存在异常。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是药物治疗,如哌甲酯的有效率在80%左右,而单用行为治疗、认知训练等心理治疗方法往往因为患儿的冲动、好动,依从性欠佳,效果相对要差。所以目前相关指南多推荐6岁以上患儿先予以药物治疗,药物起效后再辅以心理治疗,这样更加事半功倍。
4、多动症传男不传女
多动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的确男孩的患病率更高,男女比例约为4~9:1。有学者认为在社区里男女比例约为3:1。从性格上来讲女孩子带来的破坏更少,相对比男孩安静,容易被忽视,但ADHD对她们的学习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5、多动症孩子多是学校小霸王
ADHD患儿因为好动、冲动容易违反学校纪律,和同学产生冲突,容易被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但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更容易被“小霸王”盯上,因为他们对辱骂和嘲弄的反应更加激烈,有时尽管不是他们先挑起事端,却容易因为过激的言行受到处罚。
6、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会上瘾
目前治疗ADHD的一线用药是哌甲酯及其缓释剂,以及托莫西汀。哌甲酯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用来促进患儿大脑某些脑区的兴奋度,提高大脑“司令部”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处理外来信息和管理下属的神经功能。临床使用已经50多年,大量的研究和随访认为,正常剂量不会造成成瘾。国外一项长期随访的对照研究发现,和服药的患儿相比,另一组没有服药的患儿更容易辍学和产生物质滥用。
7、多动症需要更严格的管教
在一些家长看来,严格的管教能使患儿的调皮有所收敛。但心理学家大多认为过分严格的管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诱发对抗行为。对ADHD的管教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