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假了,很多家长苦于无人照看孩子,也担心孩子长期蛰居在家大量使用电子屏幕,可能会考虑报一个冬令营。
把孩子交出去,既有人管,又可以在集体中得到锻炼,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想起来真是特别美好。
但是,美好往往是别人家的。作为ADHD孩子的家长,大概率又多了很多忧虑和担心。
孩子能否适应集体?会不会和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是不是没过多久就会接到机构老师的投诉电话?
A娃之所以是A娃,肯定不是只有在学校才会表现出过度的活动水平或是难以听从指令的特性。在各种兴趣班或者冬令营当中,A娃都有可能迅速被机构老师识别出来。
那么,怎么选择适合ADHD孩子的冬令营呢?
我有几个小建议:
01
评估孩子的能力,不要急着把孩子推向集体;
我曾经有段时间对于孩子不能适应集体生活这件事极度焦虑。
在孩子上小学前,我给孩子报过两个学前班,希望孩子能在假期里提前适应小学生活,“学会守规矩”。
事实证明,效果都很差。
第一家,孩子无法适应全天高强度的“上课”,不时下座位逃出教室;第二家,孩子被其它同学撞倒受了伤,机构害怕负更多责任,我们被劝退。
那时也有很多人给我意见,给我发各种营地的信息。我一会儿觉得孩子应该去下围棋,学习怎么安静下来;一会儿又觉得应该让孩子去运动,改善他的注意力和多巴胺水平;一会儿觉得应该让孩子单飞,在集体中“接受锻炼”;一会儿又觉得应该陪同,随时可以发现问题紧急救火……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真是又迷茫又焦虑。想快速解决问题,但并不真的了解孩子的基线水平,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如果现在让我去给当时的自己给点建议,我肯定会说:别着急,先评估孩子的能力,看看孩子是否适合被推向集体。
我们A娃的父母,不一定比别的父母更厉害,但一定要比别的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给孩子选择任何机构,都不能人云亦云,听某家机构宣传得好或者别人说得好就盲目报名。
A娃在集体中的适应困难,和同龄人相处时的社交困境,是和他自身的能力水平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的。
他可能不能很好地识别别人的情绪,没有注意到别人发出的信号。
也可能因为自己活动水平过高,难以遵守规则,无法耐心等待。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无法控制情绪,容易进入攻击模式……
不管是哪种因素,他都需要更多地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
通过成年人的示范、演练、脚手架式的帮助逐渐融入集体。
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孩子缺乏社交能力就把孩子毫无准备的推向人群,想当然地认为“多锻炼”就好了。
这样往往是让孩子遭遇更多的挫折,长久地影响他与人相处的信心。
当然,也不是说孩子没准备好就永远要封闭在家里了。我只是觉得,要循序渐进,适合孩子目前的基线水平。
如果孩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最好不要一下子就报那种多天离家的单飞营,可以先从单日营或者半日营开始,也可以先有父母陪伴,参加亲子主题的活动。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不断放手,逐步提高锻炼级别。
02
01
一个简约底色标题
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ADHD孩子,对于有兴趣的事情可以极度专注而投入。可是对于他不感兴趣的事情,忍受无聊和枯燥(他觉得)的能力也会极其低下。
如果一个兴趣班或者冬令营,不管它是是编程、运动还是英语、烘焙,孩子不感兴趣,或是这个机构的授课方式没有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的参与度就会非常低。
低参与度就会无聊,无聊就会搞事情。
往往你看到老师投诉的纪律问题,根源都来自这里。
学校里的学科教育,我们要使尽浑身解数,变换学习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可是随着学业要求增高,还是会有很多内容要求孩子在兴趣不那么高的情况下调用自制力坚持学习。
好不容易到了假期,孩子和我们都需要休养生息。我认为还是尽量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要强迫孩子接受以“冬令营”为名的高强度补习项目。
03
选机构重要,选老师更重要
我个人觉得,选择什么机构固然重要,但是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更加重要。
不管是运动、艺术还是科学、探索,任何主题的冬令营,只要精心设计,都可以给孩子带来某种程度的成长。
但是,所有宣传册上高大上的教育效果,都需要一个具体的老师来执行。
对于A娃来说,一个有耐心有爱心、了解儿童心理的老师比什么都珍贵。
我曾经给孩子报过一个科学主题的冬令营。在几天的营地活动中,他的活跃度明显高于其他孩子,机构不得不派一个老师天天和他在一起。
这个老师温柔又有耐心,孩子非常喜欢他。营期结束,坐大巴车的时候,孩子不肯上车,非要等那个老师。
回来时还带回了老师的电话号码,让我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