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课无法专心听讲,要么经常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撕纸、抠橡皮,甚至离开座位游走;要么静静托腮,神游八方;晚上回家做作业边做边玩,还错漏百出。
如果孩子有上述表现,或许你要当心,这可能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表现,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多动症医学名称为轻微脑损伤综合症(MBD),也叫学习技能障碍症。多动症主要表现是: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多动症是自从幼年就有的,可延续到成人,但以学龄儿童症状最为突出,据统计有5—10%学龄儿童患有多动症,男孩比女孩多,比例5:1,其中65—80%多动症儿童出现学习困难。多动症的原因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目前医学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因素如下:遗传: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儿童多动症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脑组织器质性损伤:产妇在怀孕期间患上一些疾病,比如肾炎、感冒、发烧等等,这些都易使宝宝脑组织损伤,从而患上此症。还有一些情况也容易致使宝宝多动,比如生产过程异常,宝宝出生两年里中枢神经系统有损伤等。脑神经递质数量少:倘若脑神经递质的浓度逐渐减小,中枢神经的抑制行为逐渐减弱,便容易引起此症。此时,家长需得提高警惕,尤其注意奶粉喂养的宝宝。倘若宝宝因此原因患上该症,家长可给宝宝采用药物治疗的办法。环境因素: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怎么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多动症患儿一定都多动吗?
不,多动症的孩子不一定都有多动表现。本病可分为三种类型:注意型,多动型及混合型,以注意缺陷为多数,这型患儿多动症状不明显。
注意力缺陷,通常表现为:
需要注意力集中时无法集中;跟人说话时经常看起来心不在焉;难以完成任务;做事没有条理,物品乱;经常丢失日常学习或生活用品;不愿意做注意力需要集中的事情,如上课、写作业;经常容易因外界的刺激而分神;经常忘事。多动、冲动,通常表现为:经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动;不能按要求静坐,上课时离开座位,或活动时离开队伍;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无法安静做事;精力过于充沛,经常忙个不停;经常讲话过多;经常接话茬、抢答;排队时不耐烦;经常打断或打扰别人,比如打断别人的对话,或不经询问就用别人的东西。多动症的治疗与护理药物疗法当宝宝多动症较为严重时,比如无法进行学习,给家庭或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等,才可进行药物疗法。一般来说,经常使用的药物为苯丙胺、匹莫林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所用药物必须得到医生的专业性指导。环境疗法顾名思义,该治疗方法与宝宝所处的环境有关。给予适当鼓励:慢慢改正宝宝多动的行为举止,逐渐提高宝宝做事的专心程度以及学习的专注能力,多给予宝宝赞扬与激励。调节家庭气氛:改善家庭环境,调节家庭气氛,促进家庭关系和谐,否则不良的家庭因素容易引起宝宝过度紧张、亢奋、身心不宁等。正确对待孩子:爸妈要清楚了解多动症的情况,弄清其性质,理智对待宝宝。家长平时应正确教育孩子,既要平心气和,又要对宝宝严格做要求,切勿任意打骂或过分宠爱迁就。另外最好经常主动与老师联系,了解宝宝的状况,一起改善宝宝的病情。培养生活习惯:教导孩子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以此促进注意力集中。注意细节,及早养成,例如应自小培养孩子按时睡觉起床的规律,以及吃饭时不看电视的习惯等等。让孩子多参加活动:家长平时可带宝宝多参加些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还可以让宝宝释放过剩的精力。▲
-THE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