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它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经常表现为突然、短暂、刻板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的抽动发作,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在症状早期时,表现为经常清嗓子、眨眼,或者不显眼的肌肉抽动,这个时候家长比较难察觉。
而且症状常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抽动部位、频度及强度均可发生变化,在紧张、焦虑、疲劳、睡眠不足时上述症状会变重,精神放松时症状会变轻,睡着后这些症状又没有了。
部分小儿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孩子及家庭的日常生活。抽动症本身不会影响孩子智力,当伴随某些心理精神问题时才会对孩子的学习以及社会交往造成障碍。
而下面的几个因素也在或多或少的增加孩子的抽动症的发作症状,家长们应该予以重视。
1、不合理饮食有人说孩子吃的也不多啊?为什么不消化呢?其实就是要考虑食物的特性的问题。比如一餐全吃了水果,或者就吃了奶,那确实吃的不多。
但是我们知道水果和牛奶的属性就知道,都是容易生痰的食物,如果本来脾胃就不行,孩子的身体一方面要处理这些难消化的食物,一方还会得不到营养,长不好,这种饮食就是不合理的饮食。
食物是供给我们能量的,能被人体充分利用的是有利的,超过消化能力的,对身体来说就是负担。
还有很多热量高的食物,比如肉类,蛋类,蛋糕,可以为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好的。但是吃多少够呢?是不是必须每天都要吃呢?不是的。
要考虑孩子能不能吸收呢?消化其实也是需要损耗气血的,过多了就成了负担了。
2、运动量不够
目前大部分孩子的活动量都不够,却补充得太多,身体就容易“堵”,久了影响脾胃,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
或是久积化热,或是脾虚痰湿不能运化,或是体虚,从而引起孩子身体出现问题。
对于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每天的运动量建议是累积达到3小时。一般来说,只要能达到活动四肢目的的运动都可以,具体的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
比如: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体比较柔软,模仿能力强,对小动物也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模仿小兔子、小猫等,在游戏中练习走、跑、跳、投等运动技能。当然,还要多带孩子来到户外,亲近大自然。
4-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各种动作的身体功能已基本发育完好了,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培养他们对某种体育活动的热爱,比如骑自行车、溜冰、游泳、滑板等。
6-18岁以下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中等强度以上的身体活动,其中每周至少3次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抗阻力运动和骨质强健型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想想自己家的孩子每天的运动量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呢?如果没有,那就要让孩子赶紧撒欢得玩起来。
3、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其实是一个很耗神的事情:画面的不停切换,声色斑斓,这些信息在不停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像是将人往画面中裹挟。
小孩子精气神本来是很足的,但是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对精神的耗伤是很快速的,精神气外散,身体内部便是空的。
各项机能运转必然会出问题。所以,对于小孩子我们很注意养“神”,很耗神的孩子,身体是比较弱的。包括过度沉溺于思考。
4、家庭关系、父母的情绪
儿童抽动症可以说是机体的正常的应激反应,在孩子身体出现问题时或者内心遭受环境强烈刺激、过分打击、批评等时,机体为了保护自己出现的临时应激状态。为什么孩子睡着,症状就没有了呢?
睡眠状态时,人是放松的,身体精神都处于放松状态。孩子不需要对环境做或战或逃的应激状态,自然也就没有症状。
从这一点上来看,有抽动症的小孩内心是紧张的,或是不舒服的。当周围刺激孩子出现抽动的因素没有了,抽动也就自然好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越